進入母親期的轉變
亞莉山卓賽克斯: 用一種新方式來看待進入母親期的轉變
你是否記得自己有過荷爾蒙作用且喜怒無常的時候,你的皮膚突然起疹子,你的身體成長的部位很奇怪,且成長快速,同時大家都期待你以這種方式長大成為一個成人,青少年,是吧?
生孩子的女性,也同樣會遇到這樣的狀況。我們知道,青少年覺得穩亂是很正常的,然而,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談懷孕?有整本談青春期發展曲線的教科書,而我們甚至沒有一個詞,可以用來描述成為母親的轉變,我們需要一個用詞!
我是精神病學家,處理的對象是懷孕和產後的女性,我算是生殖精神病學家,我在這個領域做了十年,這段時間我注意到一個模式,它大致上是這樣。一個女人打電話給我,她剛生完孩子,她很憂慮...
她說:"這不是我擅長的,我一點也不樂在其中。我是否得了產後憂鬱症?"。
所以我研究了那次診斷的症狀,我很清楚知道,在臨床上她並沒有憂鬱症,我也是這樣告訴她,但是她沒有感到放心,
她堅持:"正常的感覺不該是這樣的!",
於是我說:"好吧,那你預期應該有怎樣的感覺?"
她說:"我以為身為人母能讓我覺得我更完整了,並且快樂,我以為我的本能會很自然地告訴我該做什麼,我以為我會永遠想要把寶寶放在第一。"
對於成為人母的轉變,這是很不實際的期望。她不是唯一一個,我接過數百名女性大來的電話,都是類似這樣的問題,她們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,因為他們的期望沒有發生,我不知道要如何協助他們,因為告訴他們說,她們沒有生病,並不會讓他們感覺好一些,我想要照一種方式,來將這種轉變給標準化,來解釋不舒服的感覺並不總是等同於疾病,所以我開始學習更多關於母親的心理學,但在醫學教科書中,其實沒有多少資訊,因為醫生通常寫的題材都是疾病,於是我轉向人類學。我花了兩年的時間,在達納斐爾於1973年所寫的一篇已絕版短文中,我終於找到了一種有幫助的方式,來建構這談話:
母親期(成為母親的過程) matrescence,"母親期"聽起來像"青春期"並不是巧合,這兩段時期都是身體蛻變和賀爾蒙轉變的時期,造成在情緒感受上的混亂,且不知道要如何融入世界,如同青春期,母親期也不是疾病,但因為她不在醫學詞彙中,醫生也沒有去教育大家認識母親期,所以大家會把"母親期"與更嚴重的產後憂鬱症搞混。
我一直以人類學文獻為論據基礎,我不斷用一種叫做「推拉」的概念,來和我的病人談母親期。「拉」的部分是這樣,身為人類,我們的寶寶有著和其他動物不同的依賴性,不向其他動物,我們的寶寶不會走路,他們無法自己找食物吃,他們非常難照顧,所以,演化帶給我們的幫助,就是一種叫做催產素的賀爾蒙,大部分在生孩子時會產生,在肌膚接觸(skin touch)的時候也會,所以即使你沒有生孩子,催產素也會升高,催產素能協助人類母親的大腦聚焦,拉住她的注意力,於是,寶寶就成了她世界的中心。
但同時,她的心神也會被「推」走,因為她還記得他還有自己身分的其他各部分,她和其他人的關係,她的工作、她的興趣、靈性上和知性上的生活,更不用說還有身體需求,要睡覺、要吃、要運動、要做愛、要上洗手間,一個人去,如果能的話。
這是母親期的情緒拔河,打電話給我的那名女子感受到的就是這種緊張感,這就是他們以為自己生病的原因,如果女性能了解到母親期的自然發展,如果他們能知道,大部分人都覺得在這種推拉中生活很辛苦,如果他們知道在這些情況下,感到矛盾是很正常的,不用為此感到羞恥,他們就不會覺得這麼孤獨,他們就不會感到這麼羞恥,我認為這樣甚至還可以減少產後憂鬱症的發生,希望將來我也能研究這題材。
我是相信"談話治療"的人,所以,如果我們打算要改變我們的文化,對於進入母親期的了解,女性同胞必須彼此相互聊聊,不只是和我談,所以,母親們,去談談你們的母親期,跟其他母親談,跟你的朋友談,如果你有伴侶,也跟伴侶談,讓他們了解他們自己的轉變,給你更好的支持,但重點不是要保護你的人際關係,當你保留了你自己身分的一部分,已分離的一部分,你其實也是留下空間給你的孩子發展自己的身分。
當一個寶寶誕生時,一個媽媽也誕生了,兩者都還站不穩,只是站不穩的方式不同,母親期很艱難,而且也很深奧,那就是我們之所以為人類的差別。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