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托嬰事件有感

看托嬰事件有感。

三歲以前的記憶是潛藏的身體記憶,刻在心裡,不是我們認知的記得昨日吃了什麼菜的顯性記憶,而這些潛藏的記憶,才是影響一輩子,甚至本人都不自知,只能在某些情況、事件,突然心光一閃,覺得害怕、厭惡、憤怒,性格扭曲而不信任,常往負面情緒,或關起內心門,不讓愛進來,其實自己也出不去。
容易失去愛人的能力,或者說,沒能學會愛人的能力。

小孩來到地球,先住在媽媽肚子裡,最安全舒適,生下來時,面臨第一個危機,是否能維持生計,是小孩第一個課題,在維持生計的同時,也在模仿學習照顧他的人,是怎麼照顧人的,她怎麼被對待,就刻骨銘心地記憶下來,腦迴路新開的那條神經路徑,就定下來,(後續可改變,但耗時費力)。

在兩歲前表達語言能力尚難以讓大人充分了解,而處於相對弱勢,孩子較順從,兩歲至三歲的語言爆發期,較能與地球人使用地球語溝通,但相對於之前柔順的小小孩樣,大人一時招架不住孩子的"表達",當然孩子的各方面身體心理發展也同時成長,更會表達出腦袋想像的,用她僅有的字彙去說出來。

而在兩年內,零至二歲,所聽到、感受到、連結到情緒的字彙有哪些,就在這時表達了,所以...孩子最常聽到...
"不行",他就會.."不要不要"
"打你喔",他就會.."打你喔"
"阿寶好棒",他就會.."阿寶好棒"

什麼是教育?
帶孩子去"學校"?
家長要孩子學什麼?
是有吃飯有睡覺休息的地方?
有充分愛的地方?多少才叫充分?
為孩子的未來著想?是大人的未來還是孩子的未來?

以教育為名,行施"農藥"為實的想法、做法,太多太頻繁了,但也因為是大眾思想,所以小小家庭,新手父母更難以面對難題。

為孩子著想?從了解她,認識他開始,輔以取得他的信任、觀照她的需求,一來挨一往,彼此達成共識,慢慢共解生活難題,孩子的難題,大人的難題。家庭家人之間,不就是簡單如此而已。

熱門文章